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以开放的环境科技体系带动最新、最先进科研成果落地示范应用,是北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突破点。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攻坚期。当前,结构型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资源节约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将科创之城的科技前沿优势与国际创新理念、优化方法相结合,用开放的科技体系带动有效治污。


(资料图)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日前举行“北京市扬尘污染防治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思路、举措及重点。其中,扬尘视频AI识别、重柴车在线、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卫星裸地遥感等科技手段在扬尘监管中的运用颇为引人瞩目。而这正是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缩影。(相关报道见A3版)

扬尘是北京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北京市将清洁降尘纳入“一微克”行动的四大重点治理领域,不断深化扬尘管控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针对扬尘问题具有的点多、面广、易反复、难管理等特点,科技手段大显身手。卫星天上拍、走航地上巡、AI精准识别,科技助力监管,摸索出“线索评估分析-精准溯源-督促问题整改”闭环管理模式。2022年,全市降尘量3.6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2.2%。

坚持科技赋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精细化管理力度,是北京这座科创之城这些年来实现生态持续改善的一大法宝。利用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从科学认知、决策支持、行业管控等方面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有效治污提供全面支撑,北京不仅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体系,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科技创新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支撑。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还是针对重污染企业搬迁后土地的治理与修复、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科技都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北京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有利条件,围绕“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绿色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规划目标,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理研究、构建现代化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环境科技创新,争取做到减污降碳工作机理更加清晰、责任界定更加明确、污染治理和绿色低碳技术更加可行,已成为北京通过科技创新支持生态环境改善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生态保护与空间监管和减污降碳协同等方面,北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五年来,近20个重大科研项目围绕污染的来源与成因、时空分布、传输及演变特征、重点污染源全过程控制策略以及优先序等重点问题开展研究,提升对环境污染的科学认知。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修订《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重要文件、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环境科技的丰硕成果,为科创之城浓墨重彩增添了成色。

以开放的环境科技体系带动最新、最先进科研成果落地示范应用,是北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突破点。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攻坚期。当前,结构型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资源节约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将科创之城的科技前沿优势与国际创新理念、优化方法相结合,用开放的科技体系带动有效治污。

为此,北京一方面依托中科院等在京国家科技资源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智库,加强京津冀环境科技合作,另一方面与意大利环境部、丹麦环保署等国家和地方的环境部门、大学及研究机构开展数十个合作项目,引进大量污染治理理念和先进技术,令动态化、精细化管控水平得以提升。

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关键在于科学治污。只要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科创之城生态文明新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SourcePh">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