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2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青少年模式”将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大量未成年人不可避免地成为日常用户。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预防和干预网络沉迷,长期以来困扰着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这些年来,各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推行了不少措施,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依然存在一定隐患和风险。

细读上述《指南》,很多新措施可圈可点,不少以往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得到了细化和加强。将“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不仅扩大了保护的覆盖范围,优化了功能设置,还丰富了适龄内容,有利于全方位保护未成年网络用户,织密筑牢保护网。

2019年以来,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客户端陆续上线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依赖和网络不良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青少年模式仍面临使用率不高、功能不健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在2022年末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均不到五成,一方面是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是未成年人网民表示对青少年模式不满意。青少年模式开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距离好用、管用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此次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并非简单的名称变化。《指南》明确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的分龄原则,将未成年网络用户划分为5个年龄阶段,对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使用时长、适龄推荐内容提出要求。这种分龄化设计,有利于纠正过去青少年模式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增强家长和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模式的认同感。

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实现联动,则可以改变过去青少年模式主要通过应用程序实现的单一路径。比如,在移动智能终端一键启动未成年人模式后,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自动切换到未成年人模式界面,真正实现“一键防护”。通过这些软硬件联动的办法,筑牢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三重防线”。

确保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家长是重要的责任主体。《指南》针对家长监督引导未成年人用户上网行为,也提出了若干功能要求。例如,家长可以通过未成年人使用时长的豁免申请,可对非专属内容池的信息进行豁免,还可以为特定应用程序开放始终豁免的权限。这更考验家长”定力“、需要家长提高网络素养,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当然,让未成年人模式深入人心,既要坚持内容筛选和时长控制,也要避免“一管就死”,无视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特点。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为未成年人构筑网络保护的“堤坝”,不是隔离一切网络应用,而是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步适应网络、有益利用,最终成为网络时代具有独立判断力和自制力的网民。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关键词: